随着2023年的到来,现在是一个很好的时机来看看今年和未来技术和数据中心可能会发生什么,以及宏观趋势的影响,例如地缘政治冲突和对能源安全的担忧。
预测未来很难,预测技术的未来发呢更加困难。技术发展得如此之快,往往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以新冠疫情为例,在正常情况下,生产一种疫苗需要10到15年的时间。新冠疫苗的研发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凸显了技术和创新的力量。
2022年是科技进步的有趣一年。尽管也是复苏和再发现的一年,但技术创新依然强劲。无论是人们对人工智能及其与意识关系的理解的提高,还是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支撑大多数技术创新的是数据中心行业:数字经济的中枢神经系统。
随着2023年的到来,现在是一个很好的时机来看看今年和未来技术和数据中心可能会发生什么,以及宏观趋势的影响,例如地缘政治冲突和对能源安全的担忧。
数据中心将不再采用化石燃料的电力
这是数据中心行业多年来一直在朝着的方向发展。然而,对能源安全的担忧——由于俄乌持续不断的冲突,这一问题在2023年真正凸显出来,并且已迅速促使数据中心行业仔细审视其对柴油或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的部分依赖。
世界各地有许多蓬勃发展的数据中心枢纽,例如伦敦、新加坡和弗吉尼亚,它们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在接入和供应方面都受到能源的限制。这并不是说数据中心运营商不提前计划需要多少容量。当他们考虑扩张时,会考虑几个因素。规划未来的容量需求是其中之一,但也会考虑,例如,与电网的容量保持一致,以及是否能达成长期供应协议。然而,为了充分发挥这些数据中心的潜力,并跟上全球对数字服务的需求,数据中心该行业需要开始寻找为其设施供电的替代方式,这最终意味着采用混合模式,并具有脱离电网和“分散”的能力。
这在现在听起来不现实,但如果审视历史,就会发现并非如此。例如,在20世纪20年代,采用蒸汽机提供动力并不罕见,它本质上是工厂的“微电网”。想象一下,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采用可再生能源的电力,例如太阳能、风能、核能和水力发电。如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仅在美国就有超过900MW的太阳能和风力发电设施为数据中心供电。化石燃料在不久的未来将被淘汰线,数据中心就能在电力方面自给自足,可以根据需要接通和切断电网的电力。
创新的冷却方法将成为主流
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数据密集型技术的使用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增加。事实上,86%的首席执行官报告称,自从2021年以来,人工智能被视为一种“主流技术”,91.5%的企业在持续投资人工智能。无论是广告行业的实时情绪分析跟踪,还是社交媒体公司对复杂算法的使用,企业都从人工智能的使用中看到了实实在在的价值。如果企业不断看到价值,使用只会增加,这意味着更大的强度和更多的地理分布。
问题是,人工智能不会凭空运行。这是一项要求很高的技术,需要大量的电力才能运行,而且要实现最佳功能,机架的功率密度可能高得令人难以置信。而且,如果需要高功率密度的机架,那么也需要有效的冷却。数据中心采用模块化设计,这意味着其组件可以替换为其他可能更适合特定场景的部件,使人们能够随着不断增加的功率密度而发展。
现在,从历史上看,冷却数据中心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冷热岛密封。或者,如果幸运的话,可以利用当地的水源(例如如河流或湖泊)为数据中心降温,
然而,对于人工智能,需要更具创新性的东西。如今,液体冷却这样的方法开始成为“首选”。除此之外,人们还将开始看到相变冷却进入主流,这是一种利用冷却流体的自然汽化潜热或从液相转变为气态的点的冷却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在山顶上建立数据中心,但我认为可以肯定地说,我们离那还有一段路要走。
更多的数据意味着更多的多云部署
数据的价值和数量都在持续增长。过去在城市等非常集中的地方创造的东西,现在随处可见。在我们家里,走在街上,人们能想到的。这种激增使得企业更难访问、汇总并最终理解他们的数据。人们称之为“数据引力”效应,随着人们对数据和数字服务依赖的增加,这种效应只会变得更加明显。
企业需要可定制性。他们需要能够在一个地方访问所需的应用程序和服务,以便从数据中释放价值,有点像苹果公司的应用程序商店。数据中心行业正在通过高度连接的、地理上多样化的平台来支持这一需求,使企业能够通过灵活的、可在几分钟内部署的基础设施到达最具战略意义的全球市场。这种方法的重要性在2023年只会变得更加明显,因为企业认识到,多云部署和采用混合IT是在数据驱动的世界中导航的唯一方法。
如果说2023年有什么收获的话,那就是基础设施仍在快速发展。无论是寻找多因素电源等新方法来为其提供动力,升级它以支持定义人们未来的技术,还是通过彻底改造它来应对明天与数据相关的挑战,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适合用途的数字基础设施。
本文标题:可再生能源、液冷和多云将成为数据中心技术趋势
本文链接://www.looklottery.shop/faq3/330.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